发布时间:2025-03-10 17:34:24    次浏览
大会主席何奔教授、徐标教授和刘峰院长第十届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于10月21日至23日在苏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共同主办。10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教授致欢迎辞,大会主席上海仁济医院何奔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徐标教授和苏州九龙医院刘峰院长共同宣布大会开幕,何奔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张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新加坡Raffles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澳大利亚Monash大学Lim Yeanleng教授先后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众多国内外心血管病学专家同仁云集,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新进展”为主题,共同解读最新指南、交流介入技术、促进用药规范、分析复杂病例、探讨前沿热点。 “复杂病例论坛”优秀病例颁奖现场会议首日精彩回顾李卫平教授:欢迎辞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李卫平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同道长期以来对GREAT会议的大力支持和厚爱表示由衷的感谢, 并对大家的莅临致以最热烈的欢迎。李院长表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已跃居中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仁济医院具有良好口碑和影响力的学术活动之一,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在创办伊始,就以“规范、学术、普及、公益”为宗旨,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沪苏两地传经送宝,旨在为中国冠心病的规范诊治和预防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合作发展的良好平台。近十多年来,仁济的心血管病学科在何奔教授的带领下,开拓进取,科学研究与临床技术齐头并进,在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拓展新的治疗领域的同时,在冠心病急性事件链理论实践、疑难复杂冠心病救治等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培养了一支包括国家杰青、上海市领军人才、曙光学者、启明星等在内的优秀人才梯队。李院长指出,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进步,而学科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交流、合作、共享。GREAT搭建了医院与医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平台,不仅让国内外专家同道有机会一起探讨最前沿的学术热点和临床问题,更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这些最新的学科资讯向全国的同仁普及和传播。最后,李卫平院长预祝GREAT2016圆满成功,完成“传播知识、促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办会宗旨,为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做出贡献。 霍勇教授:未来十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霍勇教授认为心血管防治重点应放在“两防一救”上:“两防”是指预防冠心病、预防脑卒中,“一救”是指救治心肌梗死。接下来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以提高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缩短早期救治时间及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他总结说,管理慢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特点和重点抓起,提高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建立多级分工合作的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是控制慢病的重要策略。张运院士:易损斑块的新认识与新争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张运教授张运院士强调易损斑块并非子虚乌有,它仍然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TCFA可能并非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犯,迅速增大的斑块比TCFA可能更重要,应在大样本人群中检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类型,重视斑块大小的动态监测和消退治疗。宁光院士:中国糖尿病现状及防控策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宁光院士带领团队与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了“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糖尿病专题调查。他强调,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唯一不可预防因素,未来几十年很有可能会处于持续增长的局面,进而会导致冠心病人群不断增加。而对于糖尿病的预防策略,需要综合评价社会学因素、内环境危险因素及外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更需要心血管病学科和内分泌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减低或延缓代谢性疾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极其危害。Lim Yeanleng教授:冠脉介入血运重建之我见 新加坡Raffles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澳大利亚Monash大学Lim Yeanleng教授林教授是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介入心脏病学专家,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绝的贡献,目前许多活跃在我国介入领域一线的心血管病学专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学识,深得我国心血管同仁的敬重。林教授指出,在选择心肌血运重建的策略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正”,即“为何做?”介入三知:病人、证据、自己,这就是“为何做”的答案。第二个问题是“奇”,即“如何做”。 介入三好:照好、读好、做好,这就是“如何做”的答案。如果我们无法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就“不要做”!未来冠脉血运重建模式会转变为先正后奇,中西冠脉血运重建应求同存异、正奇合一。何奔教授: 冠心病急性事件链——从实践到概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科主任何奔教授 冠心病急性事件链(Acute Coronary Continuum,ACC)概念的提出 冠心病急性事件链核心理念冠心病不是一个简单的急性病程,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节点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也是整个疾病干预的核心。何奔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潜心探索,从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出发,原创性地提出了“冠心病急性事件链”(ACC,Acute Coronary Continuum)这一全新概念,并逐步建立了从发病机制转化研究到疾病防治临床研究的系统学术体系,为冠心病治疗积累了许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一,探机制——“易损斑块缘何破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众所周知,诱导斑块形成非常简单,但要诱导斑块破裂却极其困难,缺乏高效的动物模型是长期以来限制易损斑块研究进展的学术瓶颈。仁济心内科团队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模拟人自发斑块破裂的小鼠模型,其斑块破裂率和血栓形成率在Circulation Research的斑块模型综述中高居榜首,被誉为目前最高效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利用该模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机制研究并筛选出一批具有稳定斑块作用的药物。其二,优对策—— “心梗死亡率为何不降?” 针对我国医疗资源极度不平衡的心梗救治现状,何奔教授率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药物介入治疗策略”,强调在中国一定有患者需要溶栓,而溶栓不是治疗的终点。仁济心内科团队在中国人群中证实了半量rt-PA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让溶栓后PCI从不可行走向可行,首次提出溶栓后3-6小时可能是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究竟什么时候做介入,近年来国内外指南更新频繁却始终缺少令人信服的循证依据。团队汇总既往研究,通过time by time的荟萃分析提出ACS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在24小时之内,同时首先发现了过早(3h)介入有害的early hazard现象。其三,防障碍— “微循环障碍怎样防治?”心肌微循环障碍一直以来都是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绊脚石”。大血管血流在造影影像中一目了然,然而心肌微循环灌注却一直没有客观定量的评价指标。为了攻克这一治疗难题,仁济心内科团队原创性地建立了一种基于冠脉造影实时定量评价心肌水平灌注的新指标TMPFC(TIMI血流灌注帧数),并利用这一客观指标证实了靶病变处给药较冠脉口给药更好地改善心肌微循环,提出了无复流靶向灌注治疗新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靶向灌注药物筛选的临床研究。其四,寻靶点—— “心肌保护如何实现?” 仁济心内科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心肌细胞中存在一种全新的核受体FXR,并进一步揭示了心肌FXR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探索、新药靶点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大会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上下游相关领域,分设"主题演讲"、“冠脉影像学"专场、“心脏磁共振"专场、"CTO"专场丶“ICD”专场,“继续教育论坛”、“护理论坛”以及“复杂病例论坛”等,邀请国内外百余名心血管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 提出许多新思路与新见解,创新性与可行性并重。参会观众兴趣浓烈,与主讲人讨论热烈,获益匪浅。为期三天的大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所见,不同分析相互交汇碰撞,为广大心血管医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今年适逢GREAT会议十周年, 大会将回首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继续秉承“传播知识、促进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办会理念,为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链接:GREAT大会小传GREAT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峰论坛全称为Gulou Renji Endovascluar ACS Therapeutic Forum,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标教授于2007年联合创办,可谓是创造了华东地区心血管病学科联动协作的先河:上海仁济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均是百年老院,历史悠久,其心血管病学科实力雄厚,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而何教授和徐教授是同门师兄弟,在冠脉介入领域颇有建树。两院强强联手,面向泛长三角地区的心血管病学同仁,协国内外专家同道,以“规范、学术、普及、公益”为宗旨,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新进展”为主题, 聚焦冠脉微循环急症,探索临床科研新进展。长按图片可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仁济医院官方订阅号!